时间:2022-09-06 18:13:48 | 浏览:467
“来中国不可不去西安,来西安不可不去看秦兵马俑。”秦始皇帝陵兵马俑重见天日近半个世纪,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张名片,更是古城西安的亮丽名片,也是中国百年考古的一大亮点。
资料图:陕西西安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国宝”的“偶然”发现
秦兵马俑是1974年3月29日当地农民在打井时偶然发现的。
这年5月,记者蔺安稳从北京回陕西临潼探亲。在临潼县文化馆工作的夫人与之闲谈时提起,秦始皇帝陵附近出土了陶俑。作为对西安历史文化有深入了解的记者,蔺安稳对此深感好奇。
第二天,蔺安稳来到正在修复陶俑的当地考古工作者赵康民的工作室。赵康民正在修复一座陶俑,地上堆放着许多陶片。另一座已大体修复好的陶俑立在那里,高高的个头,同真人一般大小,雄赳赳,气昂昂,熟读史书的蔺安稳一眼就判定是秦代士兵的形象,是难得的“国宝”。
蔺安稳在家一个多月后,休假期满,回到北京,撰写了《秦始皇陵出土一批秦代武士陶俑》报道。报道说,这批陶俑身穿军服,手执武器,是按照秦代士兵的真实形象塑造的。秦始皇帝陵周围以前曾出土过陶俑,但都是一些体积不大的跪俑,像这种同真人一样的立俑,还是第一次发现。特别珍贵的地方,在于这是一批武士。这批武士陶俑的发现,对于评价秦始皇、研究秦代的政治、经济、军事,都有极大的价值。
在报道中,蔺安稳还指出,秦始皇帝陵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可是没有得到妥善保护。生产队随意在陵园掘土挖坑,开荒种地。出土文物中的金属制品,有的竟被当作废铜烂铁销毁掉,一些石制、陶制物品则被丢来抛去。
这是关于兵马俑的第一篇报道,介绍了秦俑的出土情况及其意义,明确指出这是秦始皇帝陵的一部分,并指出秦始皇帝陵园出土的遗址、遗物没有予以妥善保护等一些问题。中央高层领导极为重视,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先念立即做出批示,提请国家文物局与陕西省委商量,迅速采取措施,妥善保护好这一重点文物。
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发了一阵波澜,迎来的是中国考古历史的新篇章。
图为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资料图)张一辰摄
最大的地下军事博物馆
1975年8月初,秦俑考古队队长袁仲一执笔撰写了一份关于秦俑发掘的报告,送呈国家文物局。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王冶秋正在北戴河,看到报告十分高兴,思考着如何保护好这批珍贵文物。
一天,王冶秋在海滩上与当时主持国家科技工作的国务院副总理聂荣臻元帅不期而遇。两人坐下聊天,漫谈中说到了秦俑坑的发掘情况。
王冶秋说,根据探测结果,这是一座很大的陶俑坑,东西长200多米,南北宽60多米,有几千件陶俑、陶马,是一个雄伟壮观的地下军阵啊!
聂帅听后,感慨地说:“不得了啊!这么大的一个地下军阵,要是能建个博物馆就好了。”
王冶秋赶紧接过话茬:“我也有这个想法,但考虑国家经济比较困难,没敢提出。”
聂帅沉思片刻,说道:“国家是有困难,但需要办的事情还是要办。你给国务院打个报告,让大家讨论一下嘛!”
王冶秋第二天就回到北京,先后找到谷牧、余秋里两位副总理,谈了他与聂荣臻元帅的想法,提出在秦俑坑遗址上修建博物馆的建议。两位副总理都表示同意。
中央高度重视,集中力量办大事。1979年9月底,气势宏大的兵马俑坑一号大厅竣工,叶剑英元帅为博物馆题写了馆名。博物馆外观为拱形、里面无立柱,大厅东西长204.5米,南北宽72.5米,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10月1日,新中国成立30周年大庆之际,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正式对外开放。
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宏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站在高处鸟瞰,坑里的兵俑、马俑相间,一行行,一列列,十分整齐,排成了一个巨大的长方形军阵,生动地再现了秦军雄兵百万、战车千乘的宏伟气势,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这在古今中外的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兵马俑。石宝琇 摄 图片来源:CTPphoto
对外交流的名片
秦兵马俑的发现很快引起世界关注,美国总统、英国女王、日本首相、法国总理纷纷前来参观。第一位前来参观的外国领导人是时任新加坡总理李光耀。
1976年初,李光耀来西安访问,得知秦俑出土的消息,听说是与真人一般大小,感到难以置信,因此要来看一看。1976年5月15日,李光耀来到了秦俑坑发掘工地。他下到俑坑里,兴致勃勃地仔细观看,还站在一个陶俑跟前,比了比个儿。李光耀身材魁伟高大,但秦俑比他更高一点。看到这陶俑、陶马,李光耀情不自禁地发出赞叹:“这是世界的奇迹!这是民族的骄傲!我是华人,也有我的一份。”
1978年9月1日,时任巴黎市长、后来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参观兵马俑后说:“世界上有七大奇迹,秦俑的发现,可以说是八大奇迹了。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过埃及,不看秦俑不算真正到过中国。”兵马俑被称为“世界第八奇迹”由此而来,它的发现被公认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考古发现”。
1991年11月8日,希拉克再次前来参观。这次他不仅仔细参观了秦俑一号坑,还参观了三号坑和秦陵铜车马。参观完后,他在留言簿上写道:“这次参观兵马俑,再次证实了世界文化遗产第八奇迹。西安通过它悠久的历史文化及实力,完全可以与雅典、罗马、巴比伦相媲美。”
1982年8月,兵马俑去澳大利亚展出。这是兵马俑首次单独“走出国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话。
198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秦始皇帝陵及兵马俑坑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一号坑后部基本完好的兵俑。石宝琇 摄 图片来源:CTPphoto
考古焕发新生
转眼间距离秦兵马俑重见天日已经过去将近半个世纪,秦俑的周围早已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从最早的露天开采到后来科学发掘,从重发掘到重保护。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兵马俑对中华文明的意义越发凸显,其发掘得失也为之后的考古实践积累了宝贵经验。
秦始皇兵马俑之所以有今天,除多位中央领导重视、广大考古人员辛苦劳作之外,蔺安稳说,还有一个主要的、本质的因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试想,甘肃敦煌莫高窟的发现,在19世纪不也是一个伟大的发现吗?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这座艺术宝库惨遭破坏,大量国宝流失国外。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五大洲数以千万计朋友纷至沓来,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一股“秦俑热”。
蔺安稳从中新社副社长岗位上退休后,仍然关心秦兵马俑的考古研究,醉心秦史,学习秦篆。他看到电视剧《芈月传》肆意戏说篡改历史,竟将兵马俑作为芈月(秦宣太后)的陪葬,严肃地指出这是一部“胡编乱造、荒诞无稽的电视连续剧”。他强调,兵马俑为“千古一帝”秦始皇陪葬的结论,是考古专家经过艰苦发掘,在获得大量考古证据的基础上,进行了多方面论证之后得出的。这是得到考古界、史学界、自然科学界普遍认可的一条科学结论,是毋庸置疑的。
来源:中国新闻社
说到历史,无人不晓开国第一皇帝秦始王。他是历史上建立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度,规范文字货币和计量单位的第一位皇帝,同时也是野心蓬勃,残酷,暴虐,冷血的代名词。就是这位让人爱恨交织,饱受世人争议的一代霸王,建造出了至今震惊世界的建筑奇迹,他修筑的万
看过盗墓类小说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句话。盗墓贼们靠着这些风水口诀,盗了不少王侯将相的墓穴。其中,很多盗墓贼倒斗(盗墓的黑话)都会寻找油斗(陪葬丰厚或规模宏大的墓穴)。那些帝王将相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贼“光临”,都会将墓穴的位置设置得很隐蔽,因
新华社西安4月18日电(记者孙正好)在距离西安不远的咸阳市,有一批比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还早9年的兵马俑,这就是如今陈列在咸阳博物院、号称“三千人马”的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咸阳博物。
提起秦始皇,很多人都不陌生,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在两千多年前统一六国,称霸天下。1974年,一位下河村的村民正在打井,然而就在这口井的下方,一片宏伟壮观的。两千多年前秦始皇的天下有多么辉煌,我们不得而知,我们只能通过史书的记载展开想象。
秦始皇13岁即位,20岁掌权,40岁灭6六国。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他不但在生前给我们留下了很多故事,死后的两千多年里,同样是给人们留下了很多谜团。比如,他的陵墓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秦始皇陵宫殿3D模拟秦始皇陵的建造历时39年,动用工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历史人物,他所做的贡献和事迹也对之后中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今甚至其政绩在今天都能够得以使用到。说道秦始皇想必大家都不陌生,秦始皇也是中国第一个意义上统一天下的皇帝。公元前259年,秦始皇出生于赵国,赵政也是秦始。
新华社西安4月18日电(记者孙正好)在距离西安不远的咸阳市,有一批比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还早9年的兵马俑,这就是如今陈列在咸阳博物院、号称“三千人马”的西汉彩绘兵马俑。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咸阳博
众所周知,在陕西西安临潼区发现的兵马俑是秦始皇的陪葬品,因此也被称为【秦始皇兵马俑】,但是反对的人也是有的。有许多人认为兵马俑的主人应该是宣太后,也就是芈八子(影视剧中的芈月)其中,最知名的就是江苏的考古专家陈景元。许多人说陈景元列出的反对
新华社西安4月18日电(记者孙正好)在距离西安不远的咸阳市,有一批比秦始皇兵马俑发现还早9年的兵马俑,这就是如今陈列在咸阳博物院、号称“三千人马”的西汉彩绘兵马俑。西汉彩绘兵马俑。新华社记者孙正好 摄国际古迹遗址日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咸阳博物
在秦始皇统一六国的进程中,他手下的一支神秘骑兵,可谓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秦始皇的骑兵,虽屡见史料记载,但却从未有任何的实物证明,因此也让专家们疑惑不解。不过幸运的是,专家们在秦兵马俑中,找到了秦始皇的地下骑兵,从而破解了秦始皇骑兵的3个秘密,
当下人类社会,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生着剧变,我们正生活在变革之中。虽然我们无时无刻不感到变化,但人类历史进程中,尤其是中国文明,可称为大变革的时期屈指可数:现在是,近代中国1840年以后的100年是;
原来,碍于中国人相信风水,导游会提醒大家不要与“兵马俑”合照,即使拍照也别开闪光灯。许多人在前往陕西旅游的时候,都会率先去看兵马俑。在进入其中参观的时候,导游总会给游客一些特殊提醒,使得大家后背一凉,你知道导游说了什么吗。
人殉是伴随原始公有制的瓦解而萌芽,至奴隶制建立而盛行的一项残酷而野蛮的丧葬制度 。人殉最兴盛的时代是殷商时期,商代贵族大墓中都有殉人。周王朝吸取了殷商暴政的教训,强调“明德保民”。周礼的诞生和推行,使得人殉现象得到很大程度的抑制,但并未根绝
不少人拿秦始皇兵马俑的身高举例,认为当时人的身高要远高于现代人。作者|冷研作者团队-披澜读史字数:3277,阅读时间:约6分钟编者按:古人的身高到底是高是低,一直都是网上争论不休的一个问题。首先来说,秦陵兵马俑是仿照。
很多时候,尤其面对强大的力量时,越想表达,越是无从表达。几千年,无数个沧桑的日夜,无数个转瞬的流年,无数个风花雪月的过往,无数个风驰电擎的瞬间,邪恶的,美好的,深奥的,最终被时光包裹,成为历史的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