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个举人咋就这么难?这是什邡秀才张师古的第四次乡试,依旧榜上无名。一个三十岁的青年,未来在哪里?没有功名怎会有富贵,没有功名怎能成家立业,没有功名怎能娶妻生子。父亲问:“要不要再苦读三年,参加下一次乡试?”张师古望着苍老的父亲,断然摇摇头,...
中个举人咋就这么难?
这是什邡秀才张师古的第四次乡试,依旧榜上无名。
一个三十岁的青年,未来在哪里?没有功名怎会有富贵,没有功名怎能成家立业,没有功名怎能娶妻生子。
父亲问:“要不要再苦读三年,参加下一次乡试?”
张师古望着苍老的父亲,断然摇摇头,“为了打通关节,贿赂学政,家中已花尽钱财,借债若干。再过三年,哎……”
回首这十二年科考路,张师古想起每翻巢凤山,过盐井潭,总是憧憬着高中还乡的梦想,但“蟾宫折桂,终究是南柯一梦”。
一个三十岁的青年,出路在哪里?想了三个晚上,张师古拿起笔,愤然写下诗作《过盐井潭》:
高关犹在望,山水异名传。
绝曦朝日行,孤峰锁暮烟。
人行青嶂外,客在镜湖边。
只此堪图画,何须羡惘川。
从此,他放下举业,潜心著述,写出了《三农纪》《正情说》,创造了“雪茄种植秘诀”,成为了“有机农业鼻祖”。
三农纪
一
寒门士子到农民作家
乾隆四十年(1775)秋,张师古与二三老农、乡间寒儒相约,登高巢凤山。其间,大家谈种植,谈耕术,各执己见。说到高兴时,一位寒儒插话:“各位对农业都有见地,如果有一个人记录整理,传给后世,也算一桩好事。”大家都觉得有理,便推举张师古撰写一本阐述“耕术”的书籍。张师古觉得此事可为,便应承下来——这就是后来的伟大农业著作《三农纪》。
张师古常辗转于徐家场的田边地角,细致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适应的气候土壤。虚心向老农求教,与耕夫牧童打成一片,采集农谚、方言、童言。他家只有河坝地三十余亩,为著述《三农纪》需出门考察,搜集资料,辟地作园试验,生活相当窘困。当时城里有个拔贡在外做官,聘他去当文书,但他拒绝了。他甘于清贫自守,“与鸟兽同其休息,与草木共其春秋”,做一个隐寓于农的知识分子。
张师古在写作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因为讲述者都是农民,通俗易懂。书中引用不少当地流行的农谚,“麦收如救火” “豆耘开花,子圆满英”“喂猪莫巧,圈干食饱”。在叙述每种生产技术之后,都附有“典故”一项,选录有关史实、传说、故事。如“桑”条后,就记载了许多与桑有关的资料和掌故;“林”条后,记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里种林酿酒的故事。
其中,“什邡泥田谷子砂田烟”的记述,则开创了什邡雪茄的种植史;“苕子翻耕土下三十日”的发明,则让什邡雪茄种植技术上了新台阶。
张师古
二
苕子发酵作肥的发明
千古旧家不可无,安得田园学耕稼。
张师古喜爱的,就是这春耕秋收、青苗黄谷的事儿。哪家有啥庄稼地的问题,找他,准没错。
油菜咋个种得好?种植是“宜肥熟地,耕极细,上以灰粪,宜寒露下种”,收获是“宜角带青,则子不落,角黄则子易落”。
农民回家试,灵呢。
烟田烟叶长势不佳怎么办?可能是肥料没使对,“不宜厩肥,宜草木灰或水塘泥”。
农民回家试,也灵。
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收获的烟叶却不够长,不够宽,卖不到好价钱,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真把张师古难住了,四川乃至中国的烟叶种植史极短,史书上没记载。实在想不出来,张师古就到田间散心,当时正值农历五月前后,雨后的田埂有些湿滑,张师古一脚踩滑,摔倒苕子田里,压坏了很多苕子。
狼狈地回到家里,被妻子一阵埋怨。过了几天,张师古无意中走到那片苕子地。发现,那些被压进土壤里的苕子开始腐烂,隐约发出肥料的味道。
咦!苕子可不可以作为烟田的肥料?
农民回家试,灵。
把苕子直接翻耕到土下,腐烂发酵30天,来年的烟叶长得既壮实,又不易生病,晒干后还带香气。张师古发明的好办法,立刻被周围烟农效仿,什邡烟草种植技术和规模,从此上了新台阶。
芒种后,晒烟迎来收获季,徐家坝的烟田随处可见大片大片晾晒的雪茄烟叶,看着青翠欲滴的绿色晾晒为成熟油亮的焦黄色,烟农们喜上眉梢,这可晒的是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据《什邡县志》记载,“徐家场(师古场镇旧名)……其场附近产烟甚富,各路烟商云集,故此场富庶,为全县之冠。”每逢烟叶产新销售季节,逢场之日,赶场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全街30余家茶坊酒肆应接无暇,座无虚席,整个市井直到深夜才得安静。
1980年秋,什邡县地名普查时,什邡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百姓对这位古代农业科学家张师古的怀念和尊敬,将他的家乡原民主公社一大队(今师古镇师古村)命名为师古大队,以资纪念。恢复乡建制后,改为师古村至今。
2006年4月17日,原民主、云西两镇合并,为纪念这位有机农业鼻祖,先贤,故名为师古镇。
苕子
文/仲伟
参考文献:
《布衣文人张师古》郭辉图
《张宗法 三农记研究》张胜利
《张宗法 躬耕一生的农学家》高仁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