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2-01 13:11:32 | 浏览:196
中个举人咋就这么难?
这是什邡秀才张师古的第四次乡试,依旧榜上无名。
一个三十岁的青年,未来在哪里?没有功名怎会有富贵,没有功名怎能成家立业,没有功名怎能娶妻生子。
父亲问:“要不要再苦读三年,参加下一次乡试?”
张师古望着苍老的父亲,断然摇摇头,“为了打通关节,贿赂学政,家中已花尽钱财,借债若干。再过三年,哎……”
回首这十二年科考路,张师古想起每翻巢凤山,过盐井潭,总是憧憬着高中还乡的梦想,但“蟾宫折桂,终究是南柯一梦”。
一个三十岁的青年,出路在哪里?想了三个晚上,张师古拿起笔,愤然写下诗作《过盐井潭》:
高关犹在望,山水异名传。
绝曦朝日行,孤峰锁暮烟。
人行青嶂外,客在镜湖边。
只此堪图画,何须羡惘川。
从此,他放下举业,潜心著述,写出了《三农纪》《正情说》,创造了“雪茄种植秘诀”,成为了“有机农业鼻祖”。
三农纪
一
寒门士子到农民作家
乾隆四十年(1775)秋,张师古与二三老农、乡间寒儒相约,登高巢凤山。其间,大家谈种植,谈耕术,各执己见。说到高兴时,一位寒儒插话:“各位对农业都有见地,如果有一个人记录整理,传给后世,也算一桩好事。”大家都觉得有理,便推举张师古撰写一本阐述“耕术”的书籍。张师古觉得此事可为,便应承下来——这就是后来的伟大农业著作《三农纪》。
张师古常辗转于徐家场的田边地角,细致观察各种农作物的生长情况及其所适应的气候土壤。虚心向老农求教,与耕夫牧童打成一片,采集农谚、方言、童言。他家只有河坝地三十余亩,为著述《三农纪》需出门考察,搜集资料,辟地作园试验,生活相当窘困。当时城里有个拔贡在外做官,聘他去当文书,但他拒绝了。他甘于清贫自守,“与鸟兽同其休息,与草木共其春秋”,做一个隐寓于农的知识分子。
张师古在写作形式上也有独到之处,因为讲述者都是农民,通俗易懂。书中引用不少当地流行的农谚,“麦收如救火” “豆耘开花,子圆满英”“喂猪莫巧,圈干食饱”。在叙述每种生产技术之后,都附有“典故”一项,选录有关史实、传说、故事。如“桑”条后,就记载了许多与桑有关的资料和掌故;“林”条后,记述了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弃官归里种林酿酒的故事。
其中,“什邡泥田谷子砂田烟”的记述,则开创了什邡雪茄的种植史;“苕子翻耕土下三十日”的发明,则让什邡雪茄种植技术上了新台阶。
张师古
二
苕子发酵作肥的发明
千古旧家不可无,安得田园学耕稼。
张师古喜爱的,就是这春耕秋收、青苗黄谷的事儿。哪家有啥庄稼地的问题,找他,准没错。
油菜咋个种得好?种植是“宜肥熟地,耕极细,上以灰粪,宜寒露下种”,收获是“宜角带青,则子不落,角黄则子易落”。
农民回家试,灵呢。
烟田烟叶长势不佳怎么办?可能是肥料没使对,“不宜厩肥,宜草木灰或水塘泥”。
农民回家试,也灵。
但是,新问题又来了:收获的烟叶却不够长,不够宽,卖不到好价钱,又该怎么办?
这个问题真把张师古难住了,四川乃至中国的烟叶种植史极短,史书上没记载。实在想不出来,张师古就到田间散心,当时正值农历五月前后,雨后的田埂有些湿滑,张师古一脚踩滑,摔倒苕子田里,压坏了很多苕子。
狼狈地回到家里,被妻子一阵埋怨。过了几天,张师古无意中走到那片苕子地。发现,那些被压进土壤里的苕子开始腐烂,隐约发出肥料的味道。
咦!苕子可不可以作为烟田的肥料?
农民回家试,灵。
把苕子直接翻耕到土下,腐烂发酵30天,来年的烟叶长得既壮实,又不易生病,晒干后还带香气。张师古发明的好办法,立刻被周围烟农效仿,什邡烟草种植技术和规模,从此上了新台阶。
芒种后,晒烟迎来收获季,徐家坝的烟田随处可见大片大片晾晒的雪茄烟叶,看着青翠欲滴的绿色晾晒为成熟油亮的焦黄色,烟农们喜上眉梢,这可晒的是蒸蒸日上的新生活。
据《什邡县志》记载,“徐家场(师古场镇旧名)……其场附近产烟甚富,各路烟商云集,故此场富庶,为全县之冠。”每逢烟叶产新销售季节,逢场之日,赶场的人群熙熙攘攘,摩肩接踵,全街30余家茶坊酒肆应接无暇,座无虚席,整个市井直到深夜才得安静。
1980年秋,什邡县地名普查时,什邡县人民政府根据当地百姓对这位古代农业科学家张师古的怀念和尊敬,将他的家乡原民主公社一大队(今师古镇师古村)命名为师古大队,以资纪念。恢复乡建制后,改为师古村至今。
2006年4月17日,原民主、云西两镇合并,为纪念这位有机农业鼻祖,先贤,故名为师古镇。
苕子
文/仲伟
参考文献:
《布衣文人张师古》郭辉图
《张宗法 三农记研究》张胜利
《张宗法 躬耕一生的农学家》高仁斌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
17世纪风俗画家Ostade,Andrian van作品17世纪初,吸食烟草就已经在欧洲盛行了起来,荷兰画家当时就特别喜欢画人们抽烟斗的画面。西班牙舰队从新大陆回到欧洲的西班牙人必定会带回三样东西:金子、银子和“黄金叶”。1636年西班牙皇
中个举人咋就这么难?这是什邡秀才张师古的第四次乡试,依旧榜上无名。一个三十岁的青年,未来在哪里?没有功名怎会有富贵,没有功名怎能成家立业,没有功名怎能娶妻生子。父亲问:“要不要再苦读三年,参加下一次乡试?”张师古望着苍老的父亲,断然摇摇头,
每个历史瞬间,都有一只雪茄被点燃。雪茄从两个世纪前,就和权力、财富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世界对雪茄需求的增加,殖民者对财富的执着追求,也往往伴随着血与泪的历史。在19和20世纪,作为世界雪茄中心的古巴,为挣脱西班牙持续400年的统治,于18世纪
什邡城西二十五里,近徐家场,清嘉庆年间原有寺庙一座,曰宝月寺。主持释海,原为五台山得道高僧,云游四方时过徐家场大泉坑,见此地有甘露泉一口,更有拈花台、翠竹圃、万年石、指月亭等景致。遂作诗咏叹:甘冷香还洁,幽深海信通。涵云聊注玉,玩赏自心空。
狮牌雪茄的诞生,要追溯到王叔言创办的益川工业社。1929年,王叔言创立了一个新的雪茄品牌——狮牌雪茄,这是国内绝无仅有的半叶卷醇味型雪茄。狮牌雪茄一面世,就受到消费者的热烈追捧,其独特的制作方式也令竞争对手们震惊不已。而狮牌雪茄的由来,便是
什邡什邡师古镇,什邡雪茄种植核心区之一。金秋时节,烟农刘祥洲上一季的雪茄烟叶早已变成了钱,收入超过2万元,开始筹划下一季的种植计划。和众多什邡烟农一样,刘祥洲世代种植雪茄烟叶。用他的话来说,“这块土地独一无二,别的地方想吃这碗饭还不行。”独
一支雪茄,一个作坊,是百年工业文明的缩影,也是观赏近代史最好的走马灯。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吴甲山、游福兴等人在中江县城开设雪茄家庭作坊,用什邡所产晾晒烟叶卷成圆条形烟支,现卷现卖,并扎成20或50支圆捆在城厢茶馆、酒肆推销,受到消
位卑未敢忘忧国。三十而立的王叔言,忧国伤时,对国家的前途和民族的命运深感担忧。于内:民国时期的四川,军阀混战,社会经济倍受摧残,民生凋敝,工业萎缩。官办的四川兵工厂、造币厂破坏殆尽,其他新发展起来的民族工业几近覆灭。据统计,自1911年到1
“实业救国”的思潮盛行在辛亥革命前后,彼时,中国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和民族资本家,深刻意识到,只有通过兴办实业,提升国家国力,方能挽救列强环视之下风雨飘摇的中国。其中,清末状元张謇开办纱厂、承购电气公司;上海荣氏兄弟创办了纺织厂和面粉厂,都是实
2020-06-09 16:005.2万次阅读清乾隆二十年(1755),四川什邡徐家场桐子园(今什邡师古镇师古村)。一位布衣老者,端坐陋室,在裁切方正的宣纸上写下“什邡泥田谷子砂田烟”几字。不想,这短短几个字,对于两百年后什邡何时种植烟草的
康熙二十二年(1683),浙江吏员胡之鸿带领四名随从赴任什邡知县,进入什邡境内大磨山时,他万万没想到,一场猛兽之祸即将开始。黄昏时,主仆一行五人借宿大磨山下高坪村,卸下行李之后,胡之鸿的一名随从开始喂马。突然,放牧在村外的牛都疯狂逃了回来,
有人说,成都平原的人们是最闲适、最会生活的,不是指吃火锅、打麻将这般生活的表面,而是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智慧,概括起来就是十六个字:“喜为人先,乐容天下,进退自如,浮沉自安。”在川烟百年历程里,也有这样一个汇聚着种种气质的什邡男子,为中国雪茄开
徐志摩:“雪茄”中文名命名者在1923年的秋天。徐志摩与恩师梁启超去到霞飞路的一家私人会所里,还约了当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以及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一起共进下午茶。泰戈尔是忠实的雪茄客,当时他点燃了一支雪茄后,并将雪茄递给了徐志摩享用。并且问到
蒋丙勇是一名资深的雪茄客。说资深,倒不是他抽雪茄的年代特别的久,而是他对于雪茄的喜爱程度,“雪茄就是男人的第六根手指,它像是人身体中的一部分,表达出属于雪茄客的与众不同的品味。”他开了一家雪茄吧,不仅自己抽雪茄,还将雪茄和雪茄文化传播给众多
2003年10月,“搜狐登山队”登顶海拔5396米的哈巴雪山。那一次参与的登山名人有张朝阳、王石、王秋杨等,烟草在线总编辑廖天亮也是其中一员。当时,廖天亮跟张朝阳、王石等分在一个小分队登顶,在大本营休息时,他们的话题就跟雪茄有关。帐篷里的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