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01-31 22:43:33 | 浏览:93
水寨村位于伊河东岸,降河之北,顺天岭下,二沟壑小溪潺潺穿村而过贯入伊河,古时侯,村寨依坡岭开壕而建成,形成了村中以老寨为中心,三寨相围依,村落多依寨下而建,沟壕相围的格局,有一街五寨门之说,村西伊河早年水运繁忙,栾川到洛阳林木放筏最有名,水寨乃水旱码头,东来西往的旅客,多渡船于此;古荆洛商道穿村而过,交通便利,历来有兵家必争之说,乱匪刀客经常出没之地。
水寨村
村东坡头现在已探明为古仰韶文化遗址,文化底缊深后,东临龙泉古寺,南有泰山庙廟,人杰地灵,这里很早就有先民们在此耕织着,四百年前燕国公于氏家族从关林迁居在此,他们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留下了许多优秀精神文明,可歌可泣动感天地,昔往夏日纳凉的麦场上,老人们手摇小扇,在向大家传说那水寨的过去:大禹治水伊阙、李自成夺水寨、红胡子与洛阳大报仇、于青山与张治公、三姓祠堂等等,可让人记忆最深的还是于双合老人讲述的于平安的故事:
于平安,字竹甫,屯官,太学生,文渊阁学士,生于1822年,辞世于1882年,是水寨于氏十八世,其父名于长庚,家境比较富裕,为人耿直,曾任龙门南十八寨寨首,一身正气。
一、御匪患重修村寨,保平安造福族人
大清同治二年,捻军造反,朝廷内忧外患,四方土匪趁机打劫村寨,十分昌蹶,水寨寨围已多年失修,难于防匪,村民不能安居乐业,匪患经常时有发生,进村落如踏平地,时任村首于平安,置个人安危不顾,带领大家募捐重修老寨,力保村民财产不受损失,出告示,订村规民约,拒匪霸与村外,此后,百姓安居乐业,并立碑纪念之。(重修寨碑今在于燕公祠院内保护)。
寨墙遗址和纪念碑刻
二、治痞霸有勇有谋、斗恶人豪气凌人
于公为人正气,从不惧怕邪恶,定村规民约明文规定,如入冬不能到麦田放牧,村民自觉遵守,村内有二兄弟,恶霸成性,经常欺民闹事,手拿钢叉自称猫爷狗爷,无视村规经常将自家羊群放到寨外麦田中,任意贱踏庄稼,村民则怕恶痞,怨声再道。
一日,屯丁报于公,二人的羊群又放在村东麦地,于公听罢大怒,命屯丁将羊牵回两只,杀掉,并亲自洗羊肠与沟底渠中,昭示村民,日落后二兄弟发现后,来找村首讨说法,于公将计就计说:“杀羊无理,进来谈吧”,并暗示屯丁一拥而上,将二兄弟擒拿,痛打得尿流一地,才将他们放回,从此二人再也不敢在村内恣意妄为了。村民皆大欢喜,同赞于公有胆有谋,为民除害。
三、怜清廉慷慨解囊,敬品德不图恩报
一日,于公到洛阳办事,途中龙门客店吃饭,忽见一位落破官员因无银困在店中,再听才知是洛阳知县,因为官清廉,惜民生被污告遭贬,手中无银难回老家豫东,于公见这官人官清为民,心境一同,立马付小费救难与他,言称我回家取银两送你盘费,客管急忙谢恩。
次日,于公骑马送银到龙门,店家说住客清早己上路启程走了,于公二说没说,骑马追去,到李村追上此人,该官员感动万分,忙下脆致谢道:“咋天已恩于我,今想恩公闲说,果真你单骑几十里送盘费,恩公大恩大德终生不忘,后定要恩报。”再三寻问大名,于公道:“今有缘见你清官落难,咱心心相同故帮之,我叫于平安,水寨人,你赶快上路吧。”正是,慕清正好人落难,仗义气单骑送银两。
于氏宗祠
四、报恩公网开一面,拒惠礼两袖清风
于公平安为村首刚正不怕邪恶,私下可是一位可爱可亲的老人,对乡民亲如一家,所以那家有大小官事都愿找他去调停,就连恨他入骨的猫狗二痞,也后来都求他,河西董村有个董举人,有官司将猫狗二人抓去,家人找于公去说合,于公不记前嫌,到董村讲人情放人回家,二家人感恩不尽。
斗转星移已过三年,当年洛阳知县再次平冤重用,授任到新安县,但知县再三请求重回洛阳任职,并把当年那些贪吏和诬告的他的人统统下牢,任何人讲情都不曾结案,其中有一位叶姓书记员,是被其他官吏利用的,并没有参与过多陷害的事情,也被牵连下狱,家属多次找知县申诉均无结果,一日酒醉之时漏话,除非恩公平安来讲情可以,此话被下人传出,该叶姓犯人家属到处打听到于平安,并拿重礼到于府拜访,于公拒礼与门外,在听完叶姓家属的详细介绍后,对来人说:“我去试试,中与不中,那我可不知。”
次日,于平安骑马到洛阳县衙,知县见后急忙下堂迎接,到家中设宴款待,酒桌上知县问恩公有何事,于公说:“你看年关将近,听说你牢中关押着一叶姓犯人,若能结案就尽快结案吧,如果没有确实的罪过,就放他回家过年吧。”知县说道:“既然恩公开口了,那就尽快审理,如确实无过就放了他。”知县随后安排了审理,在详细审理后发现该书记员没有什么重大过失,确实是被利用受了牵挂,于是当堂将其释放。事后这家人对于公恩德感谢不尽。
春节当日,知县到水寨于公家拜年,于公摆酒招待,酒过三巡,知县问道:“怎么样了?”于公答到:“一切都好呀!”“那事怎么样呀?”知县又问了一声,于公莫名其妙不解,“恩公呀,放的那人,那礼呀,可够吧。”平安公仰天大笑,并道出未收任何礼金,“恩公呀,你为人一身正气清白,我送何礼你未曾收纳,我想送你点人情,总该收点薄礼吧。”“哈哈”,于公说道:“贤弟错杀我了,我一生为官从不收他人半分财两,办事从不图别人钱财,只有情义高于一切。”知县再拱拜:“恩公你真乃世上少有的贤德之人呀。”
世间沧桑百年己过,水寨已发生翻天覆地变化,老寨古痕迹,己随岁月风侵和河滩改造而去,重修老寨的石碑已被发现并收藏到于燕公祠内,可于平安的事迹将永远在乡邻中传颂。
寨内古树
赞于平安
伊水滔滔向北流
岁月峥嵘传千秋
清廉耿直为村政
御匪保家寨重修
刚正威武除痞霸
看淡钱财义当头
为官清政今楷模
造福乡邻美名留
(二零一九年元旦)
(图文:于尊锁、于之,上述文章及图片材料版权归原作者和【于姓的天空】所有,未经同意引用、转载发布请注明出处,随意篡改核心文字及版权归属属于侵权!)
水寨村位于伊河东岸,降河之北,顺天岭下,二沟壑小溪潺潺穿村而过贯入伊河,古时侯,村寨依坡岭开壕而建成,形成了村中以老寨为中心,三寨相围依,村落多依寨下而建,沟壕相围的格局,有一街五寨门之说,村西伊河早年水运繁忙,栾川到洛阳林木放筏最有名,水
紫金矿业(02899.HK)发布公告,公司与洛阳实业于2022年11月3日签订股权转让合同,洛阳实业将其所持有的洛阳银辉30%股权转让予公司,代价为人民币7000万元。该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洛阳银辉100%股权。截至2022年11月3日收
于慎行(1545~1608)字可远,又字无垢。山东东阿人(今属平阴县东阿镇人)。 明代政治家,学者、诗人、文学家。万历年间任礼部尚书、东阁大学士。于慎行为人忠厚老成,熟悉历代典章,对明朝礼制建设有较大贡献。其文学造诣亦极高,与冯琦并称于世。
每个姓氏都有很多的故事和传说,如何正确区分其真伪对于一个姓氏的传承具有重要的意义,家谱的修编、姓氏文化的挖掘中我们都会遇到,说法不一也困扰了很多人,本平台尝试对一些关于于氏的传说进行考论探讨,也希望更多的于氏文化研究人员能给出更多的解释和补
2021年4月16日,中华于氏寻访小组到访海阳市二十里店镇潘家村,对该村于氏的发展和繁衍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了解,活动得到了于水敖、于在乐宗亲的热情接待。根据记载:潘家村是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潘姓建村,以姓命村名,后有王姓建村于梧
2021年3月2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按照计划走访了台子上村,并参观了该村于氏先祠。台子上村是烟台市海阳经济开发区大闫家镇下辖村,根据记载明嘉靖六年(1527年),于姓迁来此地定居,因建村处比四周高,故命村名台子上。目前村内于氏人口占多数
2021年3月26日上午,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海阳市行村镇上夼村于氏,寻访小组听取于家亭,于家发,于清海宗亲的详细介绍,对上夼村于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上夼村为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下辖,据传清康熙年间,于姓和万姓来此建村定居,因建村
2021年3月8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何家村于氏,走访活动得到了于治臣、于忠平宗亲的热情接待和详细介绍。何家村,位于山东省烟台市海阳市行村镇,靠近黄海丁字湾,属于渔业生产大村,被烟台市政府授予“缢蛏养殖第一村”的称号。传说明万历十六年
在涟水县王嘴中心村西则三佰米处,有一棵奇特古槐树,髙八米多,粗二米余,内空容人,只剩两翼部分皮层相接,疤痕累累,主枝已折,偏枝为主,旧枝剩一,新枝有五,仍婆娑摇曳充满生机。这就是远近闻名,确有一番稀罕离奇神话色彩的于氏古槐。据祖辈传后世言:
提示:寻谱活动介绍中涉及到的家谱和世系资料,本平台仅根据当事人提供的资料整理,供大家参考。不排除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支家谱记载会有出入、遗漏、错讹。2021年3月26日,胶东于氏家谱寻访小组走访海阳市行村镇文山后村,对文山后村于氏渊源及世系传
峨山后村位于海阳市朱吴镇辖区,根据地名志记载,在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于姓自文登大水泊来此定居,因村处峨山之后而得名。村内有于、刘2姓,其中于姓人口相对为多。峨山后村不大,居住相对集中,房屋建筑属于典型胶东传统风格。中华于氏文
本文整理自杨剑平、贾竹青编著,齐鲁书社出版的《胶东家谱考略》,仅供宗亲研究借鉴。其谱例虽有部分具有典型的封建思想,但有更多可以汲取的精华,比如“与异族之同姓不可妄为伙祀共谱,盖非礼之祭,神所不享。”对于目前修续谱存在的攀附、无原则接纳等具有
河南通许六营于氏是一望族,人丁众多,整理六营2000年修《于氏宗谱》里所载的于氏源流和村庄分布,其中分支一览中对原记载进行了分类整理,也许有错,仅供研究和寻根参考。一、于氏源流于氏本姬姓,周武王封次子邘叔于邘,即今沁阳县(家谱错为安邱县),
于庄于氏宗亲,据族谱记载,系良祖五世二房自成二支希乾门襄公后裔。襄公娶张氏老祖母,生此大、此法、此炽三子。此大生二子坤、超,长子坤生子世宠,世宠生子乐;次子超生子世禄,世禄生二子洙、淇;此炽生醇等四子,长子醇有四子,第四子世杰生子在祥。相传
【编者注】本平台发布的所有家谱资料均不做考证,仅供宗亲研究和寻根联宗参考,如有不同看法和记载,请宗亲撰文并提供佐证资料和大家分享,本平台第一时间予以推送。由于历史原因各支系家谱记载可能因为口传、转抄、损毁等原因造成记载出现不准确也是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