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鲁迅《琐记》于我,一个山东大汉走进绍兴古街,寻找一些久违的课本上的馨香,不用说话,一个昏暗的灯光倒影,就让绍兴人知道,...
S城人的脸早经看熟,如此而已,连心肝也似乎有些了然。总得寻别一类人们去,去寻为S城人所诟病的人们,无论其为畜生或魔鬼。--鲁迅《琐记》
于我,一个山东大汉走进绍兴古街,寻找一些久违的课本上的馨香,不用说话,一个昏暗的灯光倒影,就让绍兴人知道,我不是江南水乡人,是吃白面长大的北方人。其实,走在他乡,谁还在乎你来自何方?芸芸众生,却是四海为家。绍兴没有昔日的鼎盛和喧闹。我走在古镇中,仿佛脑海里的绍兴很远很远。
如鲁迅先生所讲:当我沉默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中国人读鲁迅先生的书多了,打小学课本就跟着鲁迅先生的文字游走在他的故乡。所以,到先生的故居总想沿着笔下的景致,走一遭。三味书屋、百草园以及孔乙己经常光顾的咸亨酒店,只不过那些都是过往的云烟了,何必要去悉数它的变化如何。一片瓦,如今也披着厚重的历史的外衣。似乎先生小时候的故事只能透过这些砖与瓦去追忆了…北方已是初冬,但绍兴的冬并不明显,树上的叶子有点微微泛红。
唯有这些带着毡帽的船翁,和斑驳的乌篷船,让我似乎找到了绍兴古镇上那些旧时光里的表情。于我,一个自称为读书人的眼睛。却读不到一丝书香的气息。河还是那条河,街还是那条街。看光景的人多了,也就没有闲杂时间去精心读一本书了。何况尔等都是鲁迅笔下,越来越像的S城里的人。
乌篷船的船翁师傅给我说,你一看就是一个外地客人,那就坐一下我的乌篷船吧,说完自己就哈哈大笑起来。晚上栖息的乌篷船堆积在一起,早上船翁会体现下船打扫昨夜的雨水,整理一天的工作,他们都自己带着午饭,一天不会再下船。由于我去的早,所以船翁还没有开始工作,于是我便记录下了绍兴的日常。他们戴的毡帽已经成为一种符号性的代表。想当年孔乙己就是走过这座桥去咸亨酒店吃茴香豆的!只是现在的绍兴古镇上不见穿长褂的人了。
绍兴有“三乌文化”,乌干菜、乌毡帽、乌篷船!在绍兴城乡间,特别是农村,许多男子头上都戴顶乌毡帽,即使在异乡,你只要凭他头上乌毡帽子,就能判断出他十有八九是绍兴人。
绍兴在春秋的时候,是越国都城。越王勾践就在这里建都,卧薪尝胆。南宋的时候,赵构皇帝被金人所逼,一路难逃,到了江浙。改了年号为“绍兴元年”,后来赵构定都在临安,就是我们现在的杭州,当时绍兴就是南宋的陪都。说到绍兴的书法,在古镇上还能看到有人在挥毫写字,不过也都是一些老者了。
绍兴的酒可谓是家喻户晓啊,中国八大名酒之一,早在两千多年前,越王勾践就以此佳酿献给吴王,传说中吴的军队狂饮此酒!越陈越香,越香越沉!黄酒、花雕老酒已经蜚声海外。此行还有一个发现 — 绍兴的茶!
绍兴卖茶的茶馆,无论通衢大道还是里巷小街,旧时比比皆是。解放前花巷里的“适庐”茶室,宝珠桥堍的“宝珠茶楼”,上大路的“天香阁”,都是上档次的茶肆。通常半夜生火,五更天就供应茶水~
此时彼时,百草园里的三棵树已经长大。绍兴不再是旧时笔下的模样,今天的绍兴经历过了一段喧闹的时期,又回归了宁静,多了些眷恋,多了些恬然。(斩云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