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易

欧易(OKX)

国内用户最喜爱的合约交易所

火币

火币(HTX )

全球知名的比特币交易所

币安

币安(Binance)

全球用户最多的交易所

二十年“申名”守护文都“根”与“魂”——桐城市成功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背后的故事

2022-10-02 16:54:15 7086

摘要:  11月12日,桐城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之时,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彬的手机也被打爆了。  在桐城的、不在桐城的桐城人都欢呼雀跃。从2001年到2021年,走了20年的“申名”之路,一场桐城与桐城...

  11月12日,桐城市获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消息在朋友圈刷屏之时,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徐彬的手机也被打爆了。

  在桐城的、不在桐城的桐城人都欢呼雀跃。从2001年到2021年,走了20年的“申名”之路,一场桐城与桐城的“较量”,几经波折、执着前行,最终取得了成功。

  欢呼雀跃。不仅因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招牌的含金量太大,更因为这种深植于民间、溶于血液的文化认同和属于“文都”特色的文化自信,都有了一个更好的“载体”。因为这一“载体”,桐城也更有底气,凝聚着前人的智慧,书写着今朝的辉煌。

孔城老街(资料照片)

  二十载“申名”之路

  桐城,距今有长达1200多年的建城史。明清时期,桐城涌现出众多杰出的历史人物,其学术成就和文化思想具有全国性的影响力,桐城遂以“文都”著称。桐城更有安徽省历史文化街区4片、71项非遗名录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有历史、有名气、有资源,桐城“申名”有条件、也有梦想。“早在2001年,桐城就启动过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申报工作,但因为种种原因,后来被搁置了。”徐彬介绍。时间来到2009年,原城乡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将桐城列为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评估考察对象。但由于当时桐城市对名城保护的意识不够,在处理城市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的关系上走了“弯路”,名城保护工作一度放缓了步伐,错失了入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宝贵机遇。

  而这一“擦肩”,桐城与名城就“错过”了10年。

  党的十八大以后,桐城市痛定思痛、知耻后勇,作出了“从留住文化根脉、守住民族之魂的战略高度来关注和推动名城保护工作”的决策。此后,桐城市坚持以申报促保护,以整治推提升,以利用固成色,名城保护体系日益成熟、管理工作日趋完善。2015年,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致函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商请给予支持;2019年,安徽省人民政府专文向国务院申报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21年,国务院正式批复桐城市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历程艰辛,但我们从来没有放弃。”徐彬说。

  下足“绣花”功夫

  走进桐城市4大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之一的北门街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浑穆古雅的石坊——“凤仪坊”。这个仿明代的地标性历史建筑于今年9月份才完成原址复建。现在,坊与街浑然一体,增添了北门街的历史厚重感。

  再往里走,不少沿街房屋正在进行重修。“必须按照统一的风格来建。要先报社居委,然后政府出图纸,原来什么样,就建什么样。按照原来的样式来购买砖、瓦、木材等建材,然后统一施工队施工。”正在建屋的居民朱雯说。

  在北门街上,还分布着左家大屋、姚莹故居、方以智故居、左忠毅公祠等名人故居,现在它们都已经或即将完成修缮工作,名人故居群焕然一新。

  这,只是桐城名城保护的一个剪影。在名城保护过程中,桐城从点滴入手,从细节做起,下足“绣花”功夫,一街一巷、一坊一屋、一树一木、一砖一瓦都尊重历史。

  保护好传统街区,保护好古建筑,保护好文物,就是保存了城市的历史和文脉。“我们通过树立标识、标牌、古城地图等形式,标记体现桐城重要的山水格局和历史环境要素,严格控制古城核心保护区和历史风貌区的建设高度及历史街道走向等。”桐城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李立新介绍。

  为了做好名城保护,桐城开展了全域治理。重点梳理了“桐城派”的发展历史,挖掘对应的时空节点,通过雕塑、小品、街头公园和博物馆等形式讲述“桐城派”文化,突出“桐城派”这一重要的历史文化记忆;原址复建了“七省通衢坊”“凤仪坊”等一批历史地标性建筑;投入1500万元,集中整治文庙周边风貌;筹资4亿元,用于历史地段六尺巷风貌恢复工程;建成开放了国家三级博物馆“安徽·中国桐城文化博物馆”,将其作为桐城优秀传统文化集中展示区……

  近几年来,桐城市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完成4片省级历史文化街区的划定,设立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牌8处;普查公布、建档挂牌、落实保护措施历史建筑206处;配齐配强19名专职网格管理员,健全巡查保护机制,管理触角更精细。

  “越来越像历史文化街区的样子了。”北门街居民李学玲说。

  政府民间牵手合力

  “没有桐城人民的保护和支持,就没有我们‘申名’的成功。”谈起7年申报工作的最大感受和桐城“申名”工作的经验,李立新脱口而出——政府民间牵手合力。

  为了名城保护,桐城市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出台了《桐城市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规定》《桐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等多个保护制度;2015年以来,桐城市人民政府每年安排2000万元以上名城保护专项经费,用于实施历史城区的环境整治、历史文化街区基础设施改造提升、文物和历史建筑修缮整治利用等保护项目,政府性资金投入累计达到6.6亿元。

  在名城保护的过程中,民间力量也在持续发挥作用。

  “你看,政府不是给这些建筑挂了历史建筑牌子么?我们老百姓都很自觉地保护、不去破坏。”文昌街道公园社居委副书记范蕾介绍。

  “桐城保留下来的城市肌理和历史遗存很多,谁保的?老百姓保下来的。”李立新说。

  李立新举了一个例子,在实施左忠毅公祠、姚莹故居、左家大屋、方以智故居等项目保护修缮工程中,得到了所属家族宗亲和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配合资助,并收到了大量原真丰富的民间藏品和文物捐赠,为后期的文化展陈增添了厚重的实考成色。“在外的桐城人也为名城保护尽心尽力、献计献策,他们对申报工作有很大期许,更做了很多贡献。”李立新说。

  现在,“申名”已经成功,但政府和民间名城保护的脚步都没有停歇。那些遗失在经济发展浪潮中的古巷街名,将逐步得到恢复;如何推动名城在保护中利用,也正在探索破题。属于这座古城的新故事,正在续写。


(全媒体记者 江月 通讯员 潘月琴)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文章皆是来自互联网,如内容侵权可以联系我们( 微信:bisheco )删除!
友情链接
币圈社群欧易官网